《金句貼在心》Day05

《點解不可論斷人?》

1「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2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4 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5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馬太福音七1-5)

1 “Do not judge, or you too will be judged. 2 For in the same way you judge others, you will be judged, and with the measure you use, it will be measured to you. 3 “Why do you look at the speck of sawdust in your brother’s eye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plank in your own eye? 4 How can you say to your brother, ‘Let me take the speck out of your eye,’ when all the time there is a plank in your own eye? 5 You hypocrite, first take the plank out of your own eye, and then you will see clearly to remove the speck from your brother’s eye. (Matthew 7:1-5)

誤解:「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這句話常被引用來阻止任何形式的評價。當有人指出錯誤時,立刻有人反駁:「聖經說不要論斷人!」於是「寬容」成為最高原則,「真理」卻被擱在一旁。然而,耶穌真正的意思並非要信徒放棄分辨是非,而是警告人不要用「自義」的態度去審判他人。

分享:在《馬太福音》七章整段經文中,耶穌接著說:「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v.3) 祂指出的問題,不是「能不能指出別人的錯」,而是「以什麼心態」去指出。祂並沒有叫門徒放棄判斷力,反而在第5節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弟兄眼中的刺。」由此可見,「不論斷」不是「不分辨」,而是拒絕帶着驕傲、偏見、定罪的心去批評別人。主耶穌所要的是謙卑自省的分辨力,而非冷酷無情的審判態度。

真正的問題,不在「行動」,而在「動機」。若我們指出別人的錯,是為了貶低他、顯出自己比他屬靈,那就是論斷;但若我們指出錯,是為了幫助他回轉、恢復與神的關係,那就是愛。耶穌責備法利賽人的虛假,卻仍為他們流淚。祂以真理提醒,卻從不失去憐憫。

在教會生活中,我們常見兩種極端:一種是急於批評他人,卻從不反省自己;另一種則是害怕冒犯,以沉默逃避責任。真正的愛並非停留在任一端,而是在真理與恩典之間取得平衡。《哥林多前書》說:「愛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十三6-7) 真正的愛,既能包容人的軟弱,也勇於指出錯誤,只是那樣的提醒出於愛的建造,而非驕傲的指責。

C. S. Lewis 曾形容:「基督徒不是因為比別人更好才信主,而是因為知道自己是罪人,所以更需要恩典。」這句話提醒我們:若常記得自己也需要恩典,就不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論斷別人。相反地,我們會以謙卑、溫柔的心同行 —— 當弟兄姊妹軟弱時,我們可以說:「我也曾跌倒,但讓我們一同回到神面前。」這樣的勸勉,既真誠又有力,因為它出於愛,而非責罰。

反思:我在指出別人錯誤時,是出於愛與建造,還是想顯出自己更屬靈?我是否曾因害怕被誤會,而選擇沉默不提醒?我有沒有在提醒別人前,先求神光照我自己的盲點?

禱告:親愛的主,祢是公義又滿有恩典的神。求祢潔淨我的心,使我不以驕傲論斷人,也不以懦弱逃避真理。當我看見他人軟弱時,求祢給我愛的勇氣與智慧,知道何時說話、如何說話,使我所說的能造就人。也求祢時常提醒我,自己同樣需要祢的赦免與憐憫。願我的生命彰顯祢的真理與恩典,使教會成為充滿愛與悔改的群體。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Post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