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貼在心》Day04

《真的是軟弱無力?》

38「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39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40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41 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42 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 (馬太福音五38-42)

38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Eye for eye, and tooth for tooth.’ 39 But I tell you, do not resist an evil person. If anyone slaps you on the right cheek, turn to them the other cheek also. 40 And if anyone wants to sue you and take your shirt, hand over your coat as well. 41 If anyone forces you to go one mile, go with them two miles. 42 Give to the one who asks you, and do not turn away from the one who wants to borrow from you. (Matthew 5:38-42)

誤解:「基督徒要任人欺負。」這是許多人聽到《馬太福音五39》時的印象。不少人誤以為,耶穌要信徒完全被動、不能反抗、不許自衛;甚至認為信仰等於懦弱,愛就意味著妥協。但這並非經文本意。耶穌的教導並不是要人放棄尊嚴或正義,而是指出一條超越報復、以愛勝惡的屬靈道路。

分享:在耶穌的時代,「打右臉」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在第一世紀的猶太社會 (包括羅馬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右手是主要用來行禮或攻擊的手,若要「用右手打別人的右臉」,就必須用反手掌摑 (backhand slap) —— 這不是致命攻擊,而是一種羞辱的動作。這樣的行為象徵侮辱、貶低地位。耶穌的回應「連左臉也轉過來」,並非鼓勵挨打,而是以出乎意料的溫柔反應,顯示對方無法奪走內心的尊嚴。

耶穌的意思是:不要以惡報惡,不要被報復的怒氣支配。祂呼召門徒用愛與忍耐來拆解暴力的循環,用心靈的剛強取代肉體的衝動。這樣的回應,不是懦弱,而是自制與信心的力量。《羅馬書十二21》提醒我們:「不要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這正是同一原則 —— 不是消極忍受,而是主動選擇一條屬神的勝利之道。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轉另一邊臉」是代表不被情緒操控。例如被人誤解、被批評或被冒犯時,若我們立刻反擊,就落入同樣的報復循環;但若能忍耐、用溫柔的態度回應,就展示出屬靈的成熟與自由。這種克制並非壓抑,而是出於對神公義的信靠 —— 我不需自己伸冤,因為神是公義的審判者 (參羅馬書十二19)。

印度領袖聖雄甘地深受登山寶訓影響,他認為:「耶穌的非暴力之道,是世上最強大的力量。」 甘地並非基督徒,卻看見這教導的革命性:它挑戰了仇恨的結構。後來,美國牧師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亦以這真理領導民權運動,他曾說:「非暴力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勇敢的抗爭。* 這些例子正體現了耶穌的心意 —— 非暴力,不代表無能;柔和,不等於軟弱。

各位請留心,真正的「轉另一邊臉」,不是軟弱無力,而是靠主得勝。因為我們深知:勝過仇恨的,不是更大的仇恨,而是更深的愛。當別人傷害我們時,可以先停下來,求聖靈幫助自己不被情緒支配,再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回應。這樣的反應,不僅保護了自己的靈性尊嚴,也成為福音的見證。當我們「以善勝惡」,就讓世人看見:跟隨基督的人,活在一種不同的國度文化之中。

反思:當有人冒犯或誤會我時,我通常有什麼反應?是立刻回應,還是學會安靜交託?「轉另一邊臉」在我當前的關係或處境中,具體可以怎樣實踐?

禱告:親愛的主,感謝祢用生命示範何謂真愛與溫柔的力量。當我被誤解、被冒犯或受委屈時,求祢賜我一顆不被怒氣控制的心,能以愛回應仇恨,以善勝惡。幫助我在艱難中學習信靠祢的公義,並在忍耐中彰顯祢的榮耀。願我的生命能反映祢的柔和與剛強,使人看見祢那得勝的愛。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 在1957年出版的講道集 《Strength to Love》 中,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寫道:Nonviolence is not a method for cowards; it does resist.

Posted in